兰溪根雕(柴株雕)的历史渊源

明末清初,浦江有一位著名的根雕家叫周光洪。字孟潺,又字梦泉(1868-1941),精于竹木雕刻,民间尊称为"洪师"。尤善根雕,是浦江竹木根雕的开创人。其创作的根雕作品多被当时的村民视为案头珍品,如今更受收藏家的追捧。一生作品数以千计,流传四邻各县及沪、杭等大城市。周光洪初学手艺时就在梅江镇的西塘下村,至今在兰溪梅江横溪一带的民居古建上,也多处留下了周光洪的作品和少量的根雕作品。“洪师”被当时尊称为“柴株人”,“柴株”:兰溪北向和浦江地方的方言,就是小木根的意思。因鉴于专做小木根的手艺人被称为“柴株人”,而他们所创作的作品是人物的,也会被称为“柴株人”,一是专做“柴株”的人,二是用“柴株”做出来的人物。浙江的宁波宁海,还有台州地区的有些地方,也有“柴株人”这个称号。因此浙江的宁海、台州、浦江、兰溪的梅江与横溪都是“柴株雕”的发源地。

兰溪的柴株雕刻可以追溯到唐代的名僧惯休,惯休在传世代表作《罗汉图中》,多处画出奇根怪石,尤其是罗汉做的根雕椅子和手里拿的根制拐杖,更是妙趣横生,说明根雕作品在隋唐五代时期,就已经被当时的文人墨客所追捧和喜爱。兰溪清代的文艺大家李渔,曾亲自制作根雕实物,手法已经得心应手。从记载中了解到李渔在建造“芥子园”中有多次运用根雕手法用以装点庭院,特别一处的梅花窗,更是李渔的得意之作,自称“生平制作之佳,当以此为第一”。它的好友包璇书写的一副蕉叶楹联,更是夸奖了芥子园的设计特点:“般般制作皆奇,岂止文章惊海内;处处逢迎不绝,非徒车马驻江干”。

现在在兰溪从事专业根雕创作的郑世有是中国根艺美术大师,首届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非遗传承根雕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首届工艺美术优秀人才,师从亚太大师高公博。

高公博,男,1949年出生,1965年开始从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乐清黄杨木雕艺术,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根艺美术学会副主席、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木竹雕艺术专委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书画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客座教授、浙江博物馆特聘研究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浙江省第八、九、十届人大代表。分别应邀担任第五届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评委和国际木雕邀请赛评委。高公博具有极为丰富的创作想象力和高深的艺术造诣,他身怀绝技,是浙江省乃至全国木雕,根雕专业技术的佼佼者。为传承、保护、利用和发展我国黄杨木雕,根雕事业做出了显著的成绩,是中国工艺美术木根雕行业界公认的代表人物。

郑世有因得恩师高公博的言传身教,使得创作技术、艺术理念与处世感悟都得到了提升。其作品风格古朴浑厚、构思独特、个性鲜明,曾四届连续获得“刘开渠根艺奖”金奖、还有两次“刘开渠根艺奖”“特级精品奖”,还有多次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 金奖、“中国工艺美术展”金奖、 “省根艺美术展”金奖 、“省工艺美术展”金奖等等,以及“中国根艺优秀论文奖”,并多次举办过“郑世有柴珠根艺展”。
郑世有具有较全面的根雕工艺理论知识和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曾从画坛巨匠方增先的积墨人物画中得到启发,创新了代表性的棱块雕技法,使作品不但增加了内在木质的肌理美,更多了一些刀痕美,恰似绘画中的笔触也好比国画中的焦墨、积墨以及宿墨的美术效果。在欣赏中会比传统根雕手法更有雕塑的体积感和立体感。继而又成功新创了“意象雕”和“剥琢雕”等的技法, 创作作品的风格古朴浑厚、构思独特、个性鲜明。
并具有指导和传带初学和中级、高级的木雕、根雕技术人员的能力,从事雕刻工艺事业26年至今,已经带徒15人(福建建瓯4位、兰溪4位、浦江2位、武汉2位、老挝(万象)2位、湖北襄樊1位),都已成为当地本行业的能工巧匠。